“我想给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100年以后的校长写一封信,只要我们学校存在,我们就要继续为社会贡献。”
杨波与受助学生在一起。
在日前举办的一场济困助学座谈会上,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校长杨波的一席话引发阵阵掌声。从1988年开始捐资助学,杨波已捐助学生超2万人次;在有生之年,他想要将捐资助学进行到底。
1988年,杨波22岁。在北京,通过组织高校学生翻译外文书籍,他赚到了7000元稿费,在当时,无疑是笔“巨款”。他却毫不犹豫地全都捐给了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。转眼37年过去,初心未改。
在黄冈讲学时,当地一位校长跟到他的房间,请他回北京呼吁下,能不能给老区多培养一些教师。因家庭经济困难几近辍学的学生给杨波写信,“能不能帮帮我。”
面对这些恳切的请求,杨波总是毫不犹豫地允诺,“我来试试!”
展开剩余56%其实,杨波资助的很多学生都没有跟他见过面,但他都愿意出手相助。在他看来,每一个贫困学生都是一粒渴望知识的种子,只是暂时缺乏成长的养分。而教育是让孩子们走出贫困、走向未来的希望。
2007年,经国家批准,杨波创建的“北京圆明园学院”改名为“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”;2014年,学校又变更为“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”。这里成了他捐资助学的主要阵地:他在学校开办了免费班,免除部分学生学费的同时,还为贫困学生提供生活费。
近年来,杨波带领北艺传媒不断扩充捐助版图。
2024年,北艺传媒从100个地区的100所重点中学选拔出1000名品学兼优但家庭经济困难的高中学生,资助他们高中三年的学习费用;与12所高校签订资助协议,计划用5年时间资助800余名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。今年受助高校数量有望扩充至30所。
对捐资助学毫不吝啬,杨波自己的生活却很简朴。他曾经一度不得不卖房筹资,之后一直生活在学校的办公室里。
37年如一日的坚持感动了很多人,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。在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籍之伟看来,在杨波的身上,人们看到了“公益不是一时举措,而是一种坚守”。
“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,能够为国家培养人才,为社会传递温暖,我感到无比自豪。”杨波说,虽然在公益办学和济困助学的道路上,自己付出了很多,但看到那些贫困学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,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,一切都是值得的。
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
记者:牛伟坤
发布于:北京市宝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